8月15日,由中欧国际工商学主办的第四届“智荟中欧·北京论坛”在京举行,主题为“开放与平衡:企业全球化经营的机遇与应对”。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全国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洪延青出席以“制度型开放加速推进下的企业机遇”为主题的圆桌论坛。
洪延青对于网络法和数据法有着深入研究,参与了众多国家标准的制定,并为对外数字经济领域的谈判提供咨询意见。他提到,在对外经贸谈判中,数据跨境流动受到极大关注。过去的谈判主要关注贸易领域的开放和投资问题,但最新的经贸协定,如《全面与进步跨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都包含了专门的数据跨境流动条款。“这是因为,如果承诺开放某个领域却不允许数据流动,那么这种开放实际上是有限的。”
今年3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促进和规范数据跨境流动规定》,进一步优化了我国数据跨境流动的制度体系,便利了在中国运营的外企和国内企业将数据带出国门,体现出中国政府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
但同时,洪延青指出,绝大多数出海企业都有一个数据流出去再回来的过程,而现阶段在这方面却遇到了不少困难。“包括美国也好,欧盟也好,其实并没有放松对于他们的数据流到中国的限制。假设我们的数据能出去,他们的数据回不来,就只能把所有的研发人员和生产基地搬到国外,不可能像传统的西方跨国企业一样,做到全球一盘化的运营。”于是现阶段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就需要通过自己的合规操作把数据拿回来,否则整个运营和商业布局都要做一个完整切割,或者在两地都要复制数据范本,这样对于企业的运营成本是很高的。
洪延青表示,回顾中国出海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不难发现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始终是核心“命门”。华为、中兴和TikTok等企业在海外市场遭遇的困境十分典型。近期,联网汽车和其他联网设备也进入了监管视野。在世界各国对于数据和网络安全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企业的生命线。一旦在合规方面出现问题,企业可能被贴上负面标签,在某些国家将面临极大的安全审查压力。因此,他呼吁企业要在数据和网络方面的合规工作上加大投入,打造法律人才队伍,规避数据合规和隐私安全的“雷区”。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